“整本书阅读”是近来语文教学研究中的一个热词,但细究起来,作为“整本书阅读”的概念在九十七年前就已形成。1923年叶绍钧起草的《新学制课程标准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》里就提出:“略读整部的名著,参用笔记,求得其大意;大半由学生自修,一部分在上课时讨论”,并开列了《西游记》《三国志演义》《天方夜谭》等书目;同年,由胡适起草的《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国语课程纲要》中也提到:“读书分精读与略读两种,都用已经整理过的名著,学生自己研究;略读的书,但求了解欣赏书中大体;精读的书,则须有详细的了解,并应注重文学的技术。上课时,由教员与学生讨论答问”,他也开列了《水浒传》《儒林外史》《镜花缘》等阅读书目。此后,1929年的《高级中学普通科国文暂行课程标准》中提出:“精读由教员选定整部的名著,每学期一部为主要读物,辅以单篇的选读;使学生对于读物有详细的了解,并应注重于文学的技术之指示”,同时,在“教学大纲”的“阅读”部分还明确地提出了类似“整本书阅读”的概念——“专书精读”。几十年后,2017年出版的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》将“整本书阅读与研讨”作为十八个学习任务群之一列出,部编版中小学语文教材都确定了具体的阅读书目,“整本书阅读”又出现在课标和语文教材中,断断续续地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。
在近百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,“整本书阅读”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和形态存在着,语文教师们对“整本书阅读”的操作可谓各显神通,花样百出。他们根据自己对“整本书阅读”概念的理解和认识,纷纷开展实践研究,对于“整本书阅读”的目的是什么?它在语文学习中有何作用?读什么书?怎样读?读到什么程度?理解各不相同,做法也千姿百态,其中,既有真正意义的整本书阅读,也充斥着大量的伪整本书阅读。直到今天,我们很多教师受过去经验的影响,对“整本书阅读”本质和意义的认识依然模糊,尽管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具体、明确的要求,但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往往剑走偏锋,离“整本书阅读”的本质很远。
最近,深圳市某中学语文教师设计的一道《红楼梦》整本书阅读题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。这道题在网络上很火,其创意引得很多学生和教师广泛传阅,并受到一些媒体的追捧。原题是这样的:
1.假如贾宝玉参加某次家宴,吃了野味,患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,传染了五个人,最有可能被传染的五个人会是谁?请按传染的先后顺序列出这五个人。并说明理由。
2.为了阻击这场疫情,贾府成立了应对新型冠状病毒五人领导小组,组长会是谁?成员有哪些,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?
这个作业题流传很广,人们对它好评很多。这个题目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关注,是因为它利用《红楼梦》中的“风腌果子狸”作为命题的由头,将其与全国性的新冠肺炎搭在一起,所以给人新鲜之感。这次武汉发生的波及全国的新冠病毒,有的专家归因于华南海鲜市场的野生动物蝙蝠和果子狸等,这便拉近了因冠状病毒而困居家中的师生们与《红楼梦》的距离,所以有人评价这个题是“脑洞大开”。
但仔细分析这个题目,从它对学生阅读的引导,到阅读任务的序列推进,到对作品语言艺术的鉴赏,到对作品主旨的归纳和领悟,都觉得其作为“整本书阅读”的练习题,对于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并没有多大的作用。
第一,这个题目旨在梳理《红楼梦》中的人物关系,但它只关注了小说故事情节中人物关系的亲疏程度,却没有引导学生透过复杂的人物关系,理解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发展的背景与环境,及其对表达作品思想情感与主题的作用。
假如贾宝玉吃了野味,患上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,传染了五个人,最有可能传染的是哪五个人?要回答这个问题,只要了解小说中谁是贾宝玉吃了“风腌果子狸”后的近距离接触者即可回答。这样只追求故事情节的阅读,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浅层次的阅读,题目的思维含量太低,这种表层化的阅读在“整本书阅读”中当然是低效的。如果要梳理《红楼梦》中的人物关系,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逐步理清贾家、史家、王家、薛家这四个家族中人物的关系,理清他们之间的相互交叉和对人物命运的影响,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怎样利用人物关系来塑造人物形象、展示人物性格、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。如《红楼梦》第三回的“林黛玉进贾府”一段,就充分表现了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性格:王熙凤高声大语地出场,贾母称其“泼皮破落户儿”“凤辣子”,既表现了贾母与孙媳妇之间的关系,又表明贾母对王熙凤的宠爱,同时,还表现了王熙凤的泼辣性格。“熙凤亲为捧茶捧果”的细节描写,则又表现出她情商高,会表现,会来事。而正当王熙凤张扬和表现时,王夫人突然打断并问她一个和黛玉毫不相干的问题:“月钱放过了不曾?”这突然谈起“工作”,既让人明白她与王熙凤之间的关系,也表现出她对林黛玉的冷落,为林黛玉悲剧性的命运埋下了伏笔。而王熙凤的回答,既表现出她对贾府另一个权势人物王夫人的逢迎,又展现了王熙凤随机应变和果断能干的才能,也表明她是贾府中实权在握的人。这样读,在作品中梳理人物关系,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。
第二,这个命题只关注小说中的人物关系,忽视了医学常识,缺少科学性。
传染了五个人,最有可能传染的是哪五个人?传染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?学生要回答这样的问题,只能靠主观臆测,因为他们无法在文本中是找到答题的依据,也无法依据文本进行推断。医学专家告诉我们,新冠病毒不仅潜伏期长,而且表现特征也因人而异,有的人体质很好却被感染了,有人体质弱却因为防护好而没有感染;有的人症状明显,有的人症状不明显,等等。如果仅仅依靠贾宝玉与周边人接触的频繁程度来判断先后顺序,不仅违反科学常识,也违背了“整本书阅读”的规律。小说《红楼梦》第七十五回“开夜宴异兆发悲音 赏中秋新词得佳谶”是这样写的:贾母因问:“有稀饭吃些罢。”尤氏早捧过一碗来,说是红稻米粥。贾母接来吃了半碗,便吩咐:“将这粥送给凤哥儿吃去。”又指着“这一碗笋和这一盘风腌果子狸给颦儿、宝玉两个吃去,那一碗肉给兰小子吃去。”又向尤氏道:“我吃了,你就来吃了罢。”
读到这里,学生自然要思考这几个问题:风腌果子狸因为经过腌制风干,还是病毒的宿主吗?即使是,贾宝玉吃了风腌果子狸是第几天感染上新型冠状病毒的?是立即感染还是几天后感染?因为在他发病的几天中,他接触的人员在变化,其感染和传播的结果也不一样,专家说分秒就可以感染,何况还有其它因素。这样,学生答题必然只能主观猜测,答案当然也各不相同。这样的阅读,最多只能算是趣味阅读,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意义不大。同时,按照命题的逻辑推下去,学生还会猜想:晴雯是不是受感染而加重肺痨病情而死?林黛玉是不是也受到感染而患上了新冠肺炎?这种引导学生脱离文本主观臆测,不符合“整本书阅读”的要求,这样的阅读也不是真正的“整本书阅读”。
尽管胡适曾提出过“大胆的假设,小心的求证”的治学方法,但这个题目中的“假设”在《红楼梦》的阅读中是无法“求证”的。因此,对于中学生的《红楼梦》阅读来说,我们还是要回归文本,回归语言,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忠实于文本,引导学生进入文本,推进阅读,这样,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解读能力和分析能力,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读书习惯。
第三,命题目标表层化,忽视了作品的言语形式。
对于高二的学生而言,阅读《红楼梦》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,还要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,把单篇阅读中积累的阅读方法和文本解读技能用之于整本书阅读中,通过语言的路径,读出作家在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,以及作家通过特殊的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法所表达的思想、主旨和情感。而这道题,只在片段文字中查找宝玉最近接触了哪些人?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,未免太浅薄、太简单。高二的整本书阅读,要引导学生揣摩作品的语言,通过语言的品味,读出言语背后的所指。如在第二十三回“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”中,林黛玉听了《牡丹亭》里杜丽娘的唱词不禁点头自叹:“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,可惜世人只知道看戏,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”,又听到:“则为你如花美眷,似水流年……”后,“不觉心动神摇”。联想《西厢记》中“花落水流红,闲愁万种”的戏文,“不觉心痛神痴,眼中落泪”。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,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理活动?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?有什么妙处?只有这样揣摩品味,才能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,理解人物,感受语言的妙处。第四,题目引导学生脱离文本,用今天的常识去附会小说。
第二个题目:假如要成立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五人领导小组,组长会是谁?成员会是哪五个人?这道题文本中没有答题线索,学生只能结合现实情况,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答题。学生在答题时会思考:选择组长的标准是什么?是地位高、权力大的人物?还是管财务、能干事的人物?同样,五个成员各有什么职能分工,其选择的标准也各不相同。学生的答案之所以千变万化,是因为这道题压根就不是《红楼梦》的阅读题,而是一道生活经验题,或者说是一道价值观题目。从答案中可以看出学生是崇尚权力还是崇尚能力,是崇尚科学还是崇尚品德,因此,题目自身也缺少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。脱离文本的阅读是“整本书阅读”的大忌,这也是目前存在的问题,表面上看起来是拓展、是和时代对接,其实已经远远地脱离了文本,脱离了历史语境。让学生写应对措施,也是穿靴戴帽。《红楼梦》第二十一回中,巧姐被确诊为痘疹后,书中写道:“一面打扫房屋供奉痘疹娘娘,一面传与众人忌煎炒等物,一面命平儿打点铺盖衣服与贾琏隔房,一面又拿大红尺头与奶子丫头亲近人等裁衣。外面又打扫净室,款留两个医生,轮流斟酌诊脉下药,十二日不放家去。”第五十一回回中,晴雯觉得“有些鼻塞声重,懒怠动弹”,宝玉让老嬷嬷去请医生,老嬷嬷回来说:“大奶奶知道了,说两剂药吃好了便罢,若不好时,还是出去为是。如今时气不好,恐沾带了别人事小,姑娘们的身子要紧的。”这里,我们看到的是隔离、清洁、看医、用药等,这是处理瘟疫的一般方法,不看《红楼梦》也会想到。由于作品中描写简单,学生只能把今天网络中宣传的新型冠状病毒防控知识贴上“红楼”的标签写上去,这与原著已经没有多少关系了。如果这是老师布置给学生的是创意写作题,我们无可厚非,可它却明确地说这是“高二年级《红楼梦》整本书阅读作业”,是整本书阅读题。我们不禁要问:这样的题目想把学生的阅读引向何方?
对于如何开展“整本书阅读”教学,先贤们在提出“专书精读”这个概念之初就明确了阅读的目标与方法。1929年《高级中学普通科国文暂行课程标准》中指出:“专书精读以助长学生作文与看书的能力为主要目的,增益知识启发思想涵养品性为副作用,依照各学年之程度,选定名著,每学期约一部”,这里明确了“整本书阅读”的主要目的是“助长学生作文与看书的能力”,这“看书的能力”就是指阅读的能力,即运用单篇阅读中学会的阅读方法去阅读更为复杂的、体大精深的著作,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语感,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,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,帮助学生从狭小的单篇阅读的范围中走出来,去从容面对更为广阔的语言世界和书的海洋,领悟作品更深的意旨,这应该是“整本书阅读”的目的。
就《红楼梦》整本书阅读来说,人教版高一年级《语文》必修第七单元“整本书阅读”,提出了明确的要求:“通读《红楼梦》全书,梳理小说主要情节,理清人物关系,理解和欣赏人物形象,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,整体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,建构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和经验。可以从最使人感动的故事、人物、场景、语言等方面入手,反复阅读品味,获得审美感悟,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。”这里,从阅读的方法、阅读的内容、阅读的路径、阅读的目标等方面已经给我们做了提示,这是一条可操作的路径,也是一个基本的要求。
教学中,我们要防止钻牛角尖的做法,诸如带领学生索隐、考证、解梦等,既不要陷入“汪恰洋烟”“一从二令三人木”的考释,也不要急于开设诸如“人物服饰研究”“吃文化研究”“园林建筑研究”等专题研究,这些问题对于大部分高中学生来说,不是不能研究,而是不现实,因为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不允许,教师的教学时间也非常有限。
需要指出的是,在“整本书阅读”中,对古代经典的阅读,一方面我们要回到历史语境进行理解和分析,一方面我们还需要用现代思想去激活它们,重新赋予经典以当代意义和新的生命。《论语》已经有近两千年的阅读历史,解读《论语》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,但是,因为我们不断用当代视角去解读它,所以,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在阅读中不断有新的发现,它像绵绵不断的思想源泉,让我们常读常新。《红楼梦》的阅读也是如此,我们要用现代思想激活它,让这部历史经典重新获得体温,让其中的人物形象重新活在我们中间,但这绝不是贴标签,不是找关联词,不是找由头,而是要在思想、情感、意义上寻找契合点,从而使之产生当代意义,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生、社会与世界。
在目前的“整本书阅读”教学中,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贴近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路径,积极进行新的尝试,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,但任何尝试和做法都不能违背“整本书阅读”的规律。因为我们只有守住语文的底线,守住语言学习的底线,守住培养学生读书能力的底线,才能使“整本书阅读”教学在正确的轨道上越走越远。